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设计课堂讨论​?​ 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九

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-03-18


     阅读本文之前,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“追梦教师袁建国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。这样,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,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,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。

万仙山黑龙潭


阅读文章之前,先给朋友们推荐一个课程——

《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》



 如何设计课堂讨论?

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九

(2021127)

袁建国


      昨天读了褚清源老师的一篇文章《课堂改革的“颗粒度”,你关注到了吗?》,对储老师的观点非常认同。      褚老师认为,课改20年来,一些理念和现象需要进一步追问,而这一系列的追问,都应该指向课堂教学改革要关注细节,认为“没有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,一些新的理念将会被棚架”。      文中,褚老师提到了合作学习这一细节,直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弊端,非常深刻。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,链接如下:《课堂改革的“颗粒度”,你关注到了吗?》      今天,就与朋友们聊一聊对备课中课堂讨论的设计问题。

一、讨论什么?


      曾听过一节课,老师提出一个问题,话音刚落,下面便有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,老师却急忙制止说:不要急,我们小组讨论,然后各小组汇报。于是,同学们四人一组开始了“讨论”。      大家看,这样的“讨论”有必要吗?      当然没有必要!      那么,哪些内容需要讨论呢?      从问题的认知水平上看,课堂问题可分为知识性问题、理解性问题、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。知识性问题一般都有固定答案,基础性比较强,不适合进行讨论;理解性问题也有难易之分,比较容易的问题也不适合进行讨论;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一般综合性比较强,是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,一般比较适合进行讨论。      从问题的开放程度上看,封闭性问题不适合讨论,开放性问题比较适合讨论。      因此,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“讨论问题”的时候,应该集中在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上,应该倾向于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问题。      这是教师备课中的预设。      另外,在教学过程中,可能在师生思维碰撞中还会“冒出”意想不到的问题,如果教师觉得有讨论价值,可以作为课堂生成,拿出来让学生讨论。      也就是说,讨论的问题哪里来呢?一是来自教师的预设,二是来自课堂的生成。但无论哪种讨论问题,都必须有一定的难度,必须激发同学们的思维碰撞。

二、谁来讨论?


      提出这个问题,好像有点弱智。还用说吗?当然是由学生来讨论了?      您切莫砸砖!     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,教师一声令下,学生开始小组“讨论”,然而所谓的“讨论”,其实只是小组中的一两个同学在发表自己的观点,其他同学仅仅是看客或者听众,根本没机会参与意见——或者说,他们可能也没能力参与意见。      您说,这样的“讨论”有何价值?只是为了得到“正确答案”吗?      这是一种现实,老师们都遇到过;也是一个难题,即便是专家也不一定有万全的解决方案。      那该咋办呢?      窃以为有效的讨论,人数不宜过多,即便是四人小组,人数也太多了——学生两两之间的讨论应该是最有效的,而且两个人的学习水平比较接近效果最好。只有两个人学习程度接近,在同一个认知水平,他们才会有共同语言,才可能发生真正的讨论。否则,仍然按照“帮扶小组”的结构来讨论,那后进生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参与了。      

三、如何讨论?


       如果您认同了上面的观点,那操作方法就很简单了。      假如一个小组有四个人,四位同学按成绩从高到低编成1——4号,那么1号和2号同学、3号和4号同学先分别讨论,然后再由两个组内小组分别派出一位同学发表看法,集中讨论。
      这样一来,每位同学,特别是后进生也参与到了讨论之中;要发言就必须了解学习内容,必须认真思考,有了思考,学生才真正有了收获。      也就是说,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,而是为了使全体同学认真倾听,积极思考,这个过程,比所谓的正确答案更有价值。       或许有朋友会说,这样做,得耽误多少时间呀?      是的,只要有后进生,就一定会耽误时间。其实,我们的课堂时间,不就是用来“耽误”的吗?不这样“耽误”,只是让优等生把答案告知后进生,这样的讨论,后进生总是被动地接受,能有多少价值呢?

四、教师干啥?


      如果我们对上面的观点达成了共识,教师的作用也就明确了。      第一,教师必须设计好需要讨论的问题,前面已经表述,不再赘言。      第二,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。“打呼噜”式的讨论最为简单,或许根本用不着培训,但有“颗粒度”的讨论就必须培训,特别是讨论的程序、要求等,教师必须一点一点地讲,一步一步地练。比如关于讨论结果的记录问题,开始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写,教师必须讲明要求和方法,选出优秀同学的记录作为范本,指导学生学会记录。
      第三,教师必须对讨论进行把控,尤其是对各小组中的后进生,一定要有耐心,勤指导,多鼓励。另外对讨论的内容要把控,不能节外生枝、旁逸斜出,也不能不经思考,口无遮拦。再者对讨论的时间也要把控,保证有充足的讨论时间,但也不宜过长。      第四,教师要多倾听,少“指导”。既然是学生讨论,就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。当然,“少指不是“不指导”,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进去,但一定要注意“”的把握      第五,教师要多收集各方面信息,为接下来的全班交流设计更高层次的问题,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争论。学生有争论,思维才更有深度,课堂也更有高度。

结     语


     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、显而易见的刺激,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,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。”课堂上,那种简单的、粗放型的、为讨论而讨论的设计,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“表面的、显而易见的刺激”,是没有任何价值的      如褚清源老师所说,只有关注“课堂讨论”设计的细节,具有雕刻精神,将教学技术中的大颗粒分解成小颗粒,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,才能让教学从粗放走向精细,从模糊走向清晰。      笔者将“课堂讨论”的大问题分解成上述的小问题,这样的“颗粒度”,您认为有道理吗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更多有关新教育文章,请点击阅读实现专业成长,从设计提问开始——备课杂谈之十八课堂,应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导入  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七课堂的整体设计与局部设计——备课杂谈之十六推荐几种有效的备课方式(2) 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五推荐几种有效的备课方式(1)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五电子教案vs手写教案,到底哪个更好?——备课杂谈之十四备课的整体性设计思考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三我心中的好课堂  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二再谈备课中的学法设计——备课杂谈之十一

END

你若喜欢,点个好看 

关注我们

获得更多精彩内容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